
央视网消息 城市更新,不仅是家园的焕新,更是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源头活水。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在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过程中始终走在前列。近日,浙江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在温州举行,向社会公布了浙江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时间表和工作部署。
“预计到2027年,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呈现诗画浙江的生动图景。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全面建成。”在当前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此次会议聚焦现代化先行、共同富裕和人民满意,旨在高水平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引领力、辐射带动力、可持续发展力,擦亮“浙里城市、幸福家园”金名片,充分彰显诗画浙江的生动图景。
如此重磅会议,为何选在温州?
曾经,温州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发展,成为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如今,温州持续推进“强城行动”,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城市发展实现精彩蝶变。
在老旧工业区,不搞大拆大建,而是通过“腾笼换鸟”飞出了数安港这样的创新平台,3年就聚集了上千家科技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一。对土地“精打细算”,不靠扩张土地,而是通过“工业上楼”、盘活低效用地,用不多的工业用地交出了亮眼成绩。在城市治理上,温州迭代城市大脑3.0系统,打造“智慧场景”生态,搭建40多个场景,推出“智慧绿波”,让开车“一路绿灯”,平均车速提升了,拥堵指数下降了。在招引人才上,温州推出免费住宿、子女入学等暖心服务有效增强了城市的人才吸引力,9.4万人才落户温州,政府联合企业精准引才,自主培育近3万技术骨干,让企业负责人倍感满意。老街区里的原住居民也有大喜事,政府出钱帮他们进行改造提升,产权不变还能收租,历史风貌与新潮风格混搭的老街,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与消费群体。可以说温州在产业升级、空间利用、民生服务这些城市工作的关键处,都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鹿城老旧小区“变形记”
作为温州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先行区,鹿城区从2020年开始就大胆创新,用清风碧波组团等4个试点项目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曾经这里存在设施老化、配套不足、治理不善等问题。后来当地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围绕“改什么、钱从哪来、怎么改”逐一破题。政府把改造内容做成6大类60项的菜单,居民想改什么就点什么。特别推出消防改造、垃圾分类等民生必选项,由政府全额出资,确保基础民生工程落地。同时,在市级每平方米补贴300元的基础上,鹿城区将标准提升至400元,为全市最高。还建立了居民参与机制,平均每10元改造费就有1元来自居民自筹,其中鑫盛大厦的居民出资比例更是高达30%。组建群众监督员队伍,确保改造质量。目前该模式已惠及多个小区,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鹿城经验。
征而不拆造就亿元老街
在温州,一条条老街的改造故事也正在上演。双井坊原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落地房,曾经是马路菜场,环境脏乱差。这里的改造没有选择大拆大建,采用“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弹性政策,既尊重原住居民意愿,又实现空间功能重构。68户居民搬迁后,老建筑被改造为复古饭摊、非遗手作店、杂货铺等特色场所,并引入菜场咖啡、脱口秀剧场等新业态,年营收突破亿元。老街焕发生机告诉我们,城市更新不一定要推倒重来,用创新思维激活老空间,同样能创造美好生活。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
可以看到,城市的有机更新赓续了文脉,焕发了生机,温州的生动实践是浙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也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提供宝贵经验。据了解,截至目前,浙江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5%,人均GDP达13.56万元;城镇人口增至5033万人,建成区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人均住房面积48.1平方米;实现陆域“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建成城乡风貌样板区405个、未来社区1039个;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惠及群众1300万人。
面对浙江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浙江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吹响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号角,加快转变城市工作的理念、思路和路径,系统实施城市体系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文脉赓续、民生温度、精细智慧、改革深化等7方面、24项重点任务,探索走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浙江路径。(总台记者 张延 韩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