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报 收藏
生态文明看贵州|雷公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筑牢野生动植物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 : 央视网 2025-07-08 14:48 内容简介
生态文明看贵州|雷公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筑牢野生动植物生态安全屏障
简介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08日 14:48
  • 视频简介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众多珍稀物种,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精彩视频 更多 >
相关推荐 更多 >
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众多珍稀物种,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近年来,雷山臭蛙、魏氏纤树蛙等新物种在保护区陆续被发现。目前,魏氏纤树蛙仅发现分布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600米左右的狭小范围内,数量极其稀少,其栖息生境多为山涧溪沟旁的竹林。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开展专项调查和科学研究,利用红外相机、野生动物监测实时传输等设备,加强常规化监测,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等方式,构建起全方位的保护网络,为这片“物种基因库”筑起立体化防护屏障。

坐落于雷山县大塘镇新塘村的保护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为受伤、受困的野生动物提供专业救治和康复支持,进一步巩固了保护区的生态安全防线。该中心是黔东南州目前唯一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承担着全州16县(市)野生动物(鸟类和兽类)收容救护工作。

从新物种的科学发现到珍稀物种的系统保护,从人工巡护到科技赋能,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篇章,为筑牢野生动植物安全屏障贡献力量。截至目前,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经鉴定的各类生物种类有5185种,其中动物2327种,高等植物2595种,大型真菌263种;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共有144种。

(总台记者 史超杰 王皓宇 央视网编辑 汪汀)

编辑:谢宁 责任编辑:张晓琳
相关推荐 关闭

正在加载...

精彩视频 关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