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 在发展的年中节点,近日,南京市浦口区委五届十二次全会发布“行动宣言”,明确以“一体推进‘四大行动’,聚力建设产业强区”作为浦口下一阶段的发展主题,在江苏“挑大梁”和南京“省会担当”的使命坐标系中,以“产业强区”为关键,探寻从特色突围到能级跃升的发展密码。
小体量里找“长板”:在比较优势中锚定突围方向
6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江苏调研期间,来到南京原子制造研究所,了解原子级制造技术发展等情况。这项研究项目正是在浦口落地生根。2019年,南京市与南京大学在浦口区布局原子级制造技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2024年11月,南京大学、南京市、浦口区签署共建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合作协议,标志着该大科学装置建设驶入“快车道”。
走进位于浦口高新区的南京原子制造研究所,5000多平方米的预研区里,各类用于原子制造基础研究的精密实验设施一应俱全。科研人员们争分夺秒,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为原子级制造技术的突破不断积累关键数据和宝贵经验。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南京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机遇交汇点,浦口对自身定位有着清醒认知:尽管经济体量较小,但产业发展蕴藏着鲜明的“特色基因”。
浦口深知,总量不大与特色明显的现实状况,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深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在浦口的产业布局中得到充分体现。集成电路产业依托“链主”企业构建“设计—制造—封测”全链条生态,低空经济实现从概念到产业集群的跨越,智慧农业等前沿技术从实验室播散到田间地头……这些“特色牌”印证着一个共识:在细分赛道上锻造“金刚钻”,方能在区域竞争中找到不可替代的定位。
“四轮驱动”抓增量:四大行动拧成产业跃升一股绳
找准“特色基因”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步步坚定、扎扎实实走下去。此次全会部署的“四大行动”——服务企业、项目建设、研产贯通、招商引资,环环相扣、协同发力,如同咬合紧密的齿轮,共同构成产业能级跃升的“动力内核”。
服务企业以“事不过夜服务、永不简单说不”的承诺,将政务效率转化为企业信心,让政策“温度”成为营商环境的“硬度”,持续涵养产业生态;项目建设以“全周期要素保障”打通“签约—落地—投产”链条,让“纸上蓝图”加速变为“发展实物量”,不断夯实产业支撑;研产贯通要推动“能产的研”和“有研的产”深度融合,构建“小试—中试—量产”载体矩阵,让实验室里的“创新种子”在产业沃土扎根,加快产业升级;招商引资要强化“人人都是运动员、人人都是招商员、人人都是服务员”的责任意识,围绕产业细分赛道,聚力招引一批体量大、能级高、带动强、潜力足的优质项目,为产业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从聚焦关键技术突破的“单点突破”,到涵盖产业生态构建、创新要素集聚等多方面的“系统重构”,浦口正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全力塑造产业发展的“强磁场”,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汇聚。
产业升级显“温度”:发展成果与城市品质同频共振
在浦口的发展蓝图中,“产业强区”绝非局限于单一的经济命题,而是一份“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立体答卷。老山与长江,一个绿意盎然,一个浩浩汤汤,共同赋予这片土地“生态+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里,“诗与远方”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憧憬,而是融入了市民与游客的生活日常。
《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明确提出,要按照不低于江南主城的城市建设标准和公共服务配套标准,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主城。南京北站、北沿江高铁等重大项目,也为城市发展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机遇垂青,江北迎来了城市功能系统性完善、综合承载力整体性提升的关键窗口期。坐拥“一山两水”资源的浦口,正全力以赴发挥这一优势,一体推进“精致江北”建设行动。从城市规划的精雕细琢,到基础设施的完善升级;从生态环境的精心呵护,到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浦口将全方位彰显新主城的丰富内涵。
时代的机遇如澎湃浪潮奔涌至江北,在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前,浦口这座拥江而立的城区,正以“四轮驱动”的强劲动能、“小体量”的精准发力,努力在高质量发展的宏大版图中,一笔一画地印刻下属于自己的坐标印记。(总台记者 徐大为 央视网记者 顾津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