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化屋村:从“搬得出”到“过得好”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5-03-06 19:27:34
央视网 | 2025-03-06 19:27:34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 2025年,乌江边的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迎来华丽“蝶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和民族手工艺,该村实现了从“搬得出”到“过得好”的华丽转身,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8万元,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超1亿元,昔日深度贫困的悬崖下村寨,现在成为贵州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

从2021年起,五年来,村民们不断探索乡村振兴之路,逐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三黄”(黄粑、黄牛、黄姜)为支撑、苗绣蜡染为特色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化屋村又名化屋基,彝语为“悬崖下的村寨”,原是水、电、路都不通的偏远山村。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村民们逐步搬入了现代化的新居。2017年6月,34户共159人从老麻窝寨搬迁至新安置点,住进了新居。这些安置房不仅外观按照黔西北民居风格建设,还融入了苗族元素如牛角等,一户一栋的设计让村民住得舒心又安心。

为确保村民“稳得住、能致富”,各级政府通过增设公益性岗位、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群众拓宽就业渠道。

其中,民宿管理、厨师培训、苗绣蜡染等项目的开展解决了近百人的就近就业问题。此外,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化屋村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包括书屋、小广场、健身器材等,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95后苗族绣娘杨文丽说,村里愿意学习直播带货的人越来越多,大家有信心把村里的苗绣产业发展得更好。

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带领下,化屋村集体经济逐年增长。2022年和2023年,合作社连续两年分红100万元。2024年,通过利益链接建档立卡户分红20多万元,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50余人次。

与此同时,黔西市益农益旅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积极挖掘化屋非遗文化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去年,村里共举办苗绣蜡染技能培训3期,培训200余人次。通过电商、网红带货等方式,苗绣蜡染文创产品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化屋村已发展民宿25家,床位273个;农家乐40家,带动近百名当地群众就业。村内还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126座,有效治理了村民生活污水。总投资3500万元的花都里·化屋生态露营基地、一期休闲沿江健身步道2.35公里、穹幕球形影院等一系列项目相继完工,进一步提升了游客体验。游船船主尤容文回忆,以前打零工靠运气,现在有了游船驾照,不仅开船巡河护江,还想用自家房子开家民宿,把远方的客人留下来,让化屋的日子火起来。

化屋村立足体育、旅游资源特点,将徒步运动、攀岩、滑翔伞等体育运动项目融入景区,打造体验式体育旅游项目。此外,村里还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打造教育实践研学基地,为省内外提供各类研学活动60余次,培养了30余名旅游服务解说人员。

在化屋村,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互助,共同发展。无论是汉族还是苗族,大家共同传承和发展苗绣蜡染等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化屋村将继续做强文旅产业,把乡村建设得更美。(总台记者 尹平 盛亚亿 )

编辑:王天放 责任编辑:张晓琳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正在阅读:贵州黔西化屋村:从“搬得出”到“过得好”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